传统丧俗

添加日期:2010-03-08 09:04:05    浏览次数:
    停尸仪式
 
    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病人临终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也叫“小殓”。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
    另外,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就是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不让死者张着空嘴。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报丧一般通过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所以不必拘泥于形式。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习俗,人去世后遗体要停留三天在入葬。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医学不发达,不能准确判断是否已经死亡,停尸三天以确定其死亡。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济南明清时期除了“烧七”(“做七”)之外,还有“烧百日”的习俗,即逝者去世后满百日要上坟祭祀。如果父母去世,子女在百日之后才可外出。此后满周年、满三年均要举行大祭。
    现在家属为逝者“做七”只是一种缅怀逝者的纪念形式,从“头七”到“七七”,在整七的时候为逝者供放祭品。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传统习俗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
    现代社会已经摒弃了这种迷信的说法,出于对家属情绪的考虑,一般都选择尽快安葬逝者,让逝者“入土为安”。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等。哭的时候还有许多禁忌,比如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等。其实,哭丧主要是为了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痛苦来缓解家属悲痛的心情。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制订了许多繁复的制度,如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仪式非常复杂,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东西。其实,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是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不必过分追求形式。
    宋金元时期,济南地区还有“买地券”的习俗。“地券”就是阴间的地产证书,上面写有买地的时间和主人,还有买地的范围,一般写的是“东至青龙,西至玄武,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内方勾陈” 。青龙、玄武、朱雀、玄武、勾陈是掌管五个方位的神煞,买地券是为了让神明庇佑墓主人和后代。
现代社会一般都是由逝者至亲在逝者火化后选择墓地安葬
骨灰。如果夫妻一方先去世,也可先将骨灰安置在殡仪馆,等日后一起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