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探究(五)

添加日期:2010-03-08 09:29:59    浏览次数:
    在心理的驱使下,殡葬活动日异丰富,呈多样高档化发展。其内容大体有如下:
  1、礼仪消费:中国古代即把葬礼看成是五大礼仪之一(五大礼仪为吉、军、宾、嘉、凶),所以礼仪消费是很受重视的。殡葬礼仪消费又可以细分为,参加丧礼者对逝者的礼仪消费,如购买花圈、花篮等;参加治丧者对丧属的礼仪消费,如赠送丧礼礼金、物品;丧属对参与治丧者的礼仪消费,如赠送毛巾等祭奠酬物。
  2、丧仪料理消费:属殡仪馆各项服务的开支,如租用灵车、冷藏棺、整容化妆、租用悼念厅、鲜花、火化、墓葬等。
  3、情感消费:有的为增加哀伤气氛,使用哀乐、乐队、礼仪出殡等。
  4、饮食消费:治丧期间,人员聚集,工作劳累,饮食增加,又因特定要求需要购置果品、糕点、宴请亲戚等。
  5、信息消费:向远方发送唁电、唁函、互通信息;信息咨询与信息发布。
  6、交通消费:灵车接运遗体、丧属护送,人员聚集、出行,去殡仪馆的车辆接送。
  7、文化消费:艺术墓、雕塑、摄像、哀乐、挽联、悼辞、追思会等文化性活动以及为逝者撰写、印刷、出版的字画、文稿、书籍等文化资料的消费。
  8、劳务消费:上门一条龙服务、殡仪馆、公墓提供的各类服务。
  9、服饰消费:逝者、治丧者都有其特殊服饰,如麻衣、黑纱、小白花等丧仪物品。
  10、其他应急消费:为防丧属因过度悲痛而身体不支的医药消费,年迈体弱者参加丧仪活动,需有特殊照顾而提出的特殊消费,如租用轮椅、雇请帮工等。
  目前,社会殡葬消费出现诸多不合理的铺张浪费现象,基于此类现象无益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应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潮流。殡葬消费应该提倡“文明消费”,即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生态保护、美化环境、内涵开发等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一是殡葬消费多样化。如在丧属在选择音乐曲目时,不再用传统的哀乐,而彩先创作或表演过的乐曲,或者先人生前喜爱的曲目,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有的丧属要求将先人的生平录像连同告别仪式一起剪辑成新的光盘等等。随着供求双方的互动效应,一定会产生许多新的服务项目,为多样化增色添彩。
  二是殡葬消费的多层次化。一方面对那些困难户有优惠政策甚至免费办丧,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引导消费,让消费具有高、中、低档不同的层次。如有的丧属选用鲜花,为什么一定要硬塞给他纸、绢花呢?鲜花价格虽高,但丧属更看重鲜花的真诚和芳香,一定要扭转“殡葬高消费是极大的浪费”的错误观点,需求上升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正由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高消费,才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
  三是殡葬消费个性化。根据家庭性质注意区分一般家庭、富裕家庭、官员家庭和事故家庭,便于引导个性化消费,这需要实行殡葬服务的个性化全程跟踪管理。
  殡葬服务的文化概念
  所谓服务,就必须包含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两个行为人。即服务主体代替服务客体需要做的事。从组织行为角度来说,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均可以小至个人,大至群体。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各行业竞争紧张,人与人关系日异淡化,许多原本由家族操作的婚丧嫁娶活动渐渐突破以往旧的操作形式,逐渐由专门的服务部门取而代之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于是,形成了一批专事殡葬服务的组织,殡葬服务部门渐而成长为群众之必须。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殡葬服务的规模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从殡葬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殡葬服务的最初起步时期,它所处的位置比较明显的功能是“体力替代和缓和气氛”,其中的体力替代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遗体处理活动。随着殡葬服务的深入,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异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殡葬活动中的丧葬礼仪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体现家族特色,不包含技能、知识的单纯体力替代逐渐无法适应群众对丧葬礼仪的需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大批理解殡葬文化、有一定殡葬技术能力,富有殡葬职业智慧的人才,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明显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仍然无视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失去机遇,丧失把握殡葬转型的主导权。即使在未来,殡葬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多么巨大,殡葬部门都无法得到强劲提高。